2010年国际直线对撞机国际研讨会(LCWS10&ILC10)于3月26日-30日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协办。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的资助了这次会议。
本次大会是国际直线对撞机(ILC)全球研究工作组(WWS)与全球设计工作组(GDE)联合召开的一次全球性研讨会,是继2004年8月在北京宣布ILC的超导技术方案和2007年2月国际未来加速器委员会在北京发布《ILC参考设计报告》后,在北京举行的又一次重要的ILC国际研讨会议。来自世界各地高能物理研究机构和大学近的300名粒子物理和加速器物理专家出席了会议,其中外国科学家两百多人。
会议中方主席高能所李卫国研究员主持了会议并致欢迎词,陈和生所长代表高能所感谢各国专家学者的出席,并介绍了高能所目前各种项目的进展以及中国参与国际直线对撞机研发、LHC国际合作等情况,同时介绍了国内粒子物理中长期发展规划。国际未来加速器委员会(ICFA)主席Atusto Suzuki、GDE主任Barry Barish、实验研究主任Sakue Yamada等14名专家分别作了大会报告,汇报了ILC的最新进展以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况。CERN所长Rolf Heuer也通过远程视频通话介绍了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最新进展、CERN长远发展及和ILC的关系等。
大会报告后,会议进行了为期三天的LCWS与GDE分会报告,共有近300个分会报告在会议上进行了交流。涵盖理论物理学、探测器、加速器等领域,他们针对国际直线对撞机的物理研究、探测器技术、加速器技术、建造费用、区域合作等相关议题进行了充分深入地研讨。本次会议的讨论将为2012年形成《ILC技术设计报告》提供重要依据。
本次会议也为中国参与国际直线对撞机相关合作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会议co-chair高能所高杰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在ILC加速器方面的研发和国际合作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中国科学家将在ILC超导加速技术,阻尼环设计,ATF2及正电子源等方面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在本次会议上高能所张敏被ILC GDE聘为亚洲通讯员。
3月30日,伴随着LHC总能量为7万亿电子伏特的两束流的成功对撞,国际直线对撞机国际研讨会顺利闭幕。国际直线对撞机指导委员会(ILCSC)主席John Bagger总结说,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今天我们拉开了粒子物理新时代的序幕。LHC实验将首次探索在万亿能标的物理现象,它的重大科学成果将有力推动ILC的立项,以更高的精度研究物质微观和宇观的结构。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