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上午,由中科院高能所东莞研究部、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主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第五届公众科学日”活动如约而至。因疫情防控需要,本次科学日活动采用线上形式开展,围绕“洞见微观·发现未来”的主题,与南方+平台合作,以直播的形式带领公众“云游”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虽然在线上,但公众的热情不减,本次活动在南方+直播平台共“接待”了15.6万的“云”访问,在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搜狐科技等全网共收获了63万次的点击量,创历年活动的新高。
中科院高能所东莞研究部副主任王生在致辞中表示,除了科研工作,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也一直是大科学装置的使命之一,希望通过每年的公众科学日活动,不断提升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
直播活动以在线“云游览”与科普讲座相结合,深入浅出地为公众解密“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原理及应用。
在“云游览”环节,东莞研究部加速器技术部副主任刘华昌带领公众深入地下十几米的隧道,揭秘质子如何获得“光速”;随后,大家又跟随镜头在缪平研究员的带领下来到靶站谱仪大厅,“围观”散裂中子源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
在科普连线环节,黄蔚玲研究员带来了“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基于粒子加速器的散裂中子源”,冯向前研究员带来了“‘名侦探’核技术探案集——科技考古破解历史谜团》”等科普报告。今年的活动还首次邀请了两个散裂中子源的用户报告——来自东莞理工学院的王皓亮老师做的“‘负’膨胀的‘正’效应——中子衍射技术在热缩冷胀材料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殷盼超老师做的“软物质体系的构效关系探索”,带领公众一起解锁“国之重器”的部分研究及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科学日活动还特别增加了“科学家故事”环节,邀请公众一起聆听我国粒子加速器专家傅世年研究员讲述自己三次出国,又三次回到祖国怀抱,几十年如一日“为祖国服务”的动人故事,弘扬老科学家精神,让公众对“科技报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