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世界,无垠探索。
2024年3月30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广东东莞召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启动会,参会的工程建设代表中有不少年轻的面孔,他们中有些已经挑起重任,担任总工艺师、副总工程师、分总体主任、谱仪首席科学家或系统负责人。
时光倒回2009年,高能所在北京本部启动了中国散裂中子源第一批大规模人才招聘,几十位只在课本里见过大科学装置的毕业生们,带着稚气和懵懂,怀揣着期待和梦想,加入了这支将在两千公里外开展异地工程建设的队伍。在100多位参与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有着丰富大科学装置建设和运行经验的科学家带领下,他们不断挑战和突破自我,攻坚克难,实现了从零到一的跨越。
彼时,建设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29岁,在国际同行看来,这支过于年轻的队伍,可能会成为装置建设的短板。放眼全球,国外科研机构人员的平均年龄,一般在45至50岁之间。
然而数年后,中国散裂中子源团队按工期、按指标、不超预算完成了装置建设,国际顾问委员会专家在对项目进行评估时,发出由衷的感叹:在全球从事散裂中子源研究的团队中,你们是最年轻的一支!难以想象你们的“中国速度”!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院士在装置验收庆功会上,也肯定了年轻人的成长:“工程取得的进展是全体参建人员共同奋斗的结果,尤其离不开年轻建设者的努力。在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设过程中,年轻同志挑起了工程任务的大梁,实现了工程建设一个又一个巨大的飞跃。”
一群开启“工作狂”模式的年轻人,正逐渐成长为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和开放运行的主力军。
异地建设:舍小家顾大家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高能所对异地建设模式的初次探索,一路上有鲜花也有荆棘。建设初期,由于装置地远在两千多公里外的广东,土建施工期间尚不具备办公条件,暂时“北漂”在所本部的先遣部队,面临异地建设带来的工作、生活及婚恋等方面的诸多困难。随着工程的推进,工程建设重心从北京转到了东莞,100多名家在北京的科研人员又开启了每年在东莞300多天的异地工作和生活。他们为了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设,投入了满腔的热情和才干,也奉献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2018年春节前夕,因为美国进口速调管的故障和延期,高频功率源成为工程瓶颈。直线加速器射频功率源组全体人员,每天连续工作14-16小时,不少年轻职工的孩子都尚年幼,却因经常需要加班无法照看,甚至孩子生病了也只能托付家人送医。两位单身青年也因为追赶工作进度,将各自安排好的婚期一再推迟。当时的系统负责人李健已经有三个春节留守东莞,在万家团圆的时刻依然坚守岗位,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终于赶在春节前圆满完成任务,为加速器速调管功率源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确保了整个工程的进度。
“奋斗是青春最亮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 81年出生的刘华昌是漂移管直线加速器组里最年长的一位。他至今记忆犹新,“2021年,我们成立了DTL直线加速器漂移管更换党员突击队,努力奋战,以小时为单位,倒排工作计划,争分夺秒,全力冲刺。” 刘华昌毕业后就和直线加速器为伴,近二十年的陪伴和成长,这些看似冰冷的设备,也仿佛自己的亲人一般,互相陪伴,共同成长。“散裂中子源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他动情地说道。
攻坚克难:实现一次又一次超越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我国首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技术难度大,建设时间紧迫。青年职工借鉴传承高能所诸多国家大科学工程的建设经验,刻苦钻研,开拓创新,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先后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的专项预研经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973 项目的经费支持,成功攻克了高功率散裂靶、磁铁、电源、探测器及电子学等领域的技术难题,在加速器、靶站、谱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成果。高能所充分发挥 “传、帮、带”的优势,在广东东莞打造出一支强悍精干、踏实苦干的青年科研和管理队伍,谱写最美的青春华章。
中国散裂中子源快循环同步加速器中的25Hz交流磁铁在我国属首次研制,铁芯和线圈的振动开裂、涡流发热等都是新问题,带来了超乎想象的技术挑战。科研人员与工厂技术人员联合攻关,历时6年,多次改方案、换厂家,逐一攻破技术难关,终于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合格的磁铁。针对磁铁的磁场饱和,团队还创新性地提出了谐振电源的谐波补偿方法,解决了多台磁铁之间的磁场同步问题,其精度优于国外散裂中子源,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散裂中子源靶站谱仪通过优化靶-慢化器-反射体间耦合的创新设计,耦合液氢慢化器冷中子设计通量在相同质子功率条件下,是国外散裂中子源的约2~3倍;大气中子设计通量也位居国际先进水平。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历经数年的技术攻关,中国散裂中子源加速器、靶站和谱仪工艺设备的批量生产在全国近百家合作单位完成,许多设备的研制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国产化率超过90%。
新起点,再出发。随着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启动,青年团队挑起了更重的担子,在关键技术预研方面取得众多关键进展,国内首台高功率高梯度磁合金加载腔已正式投入运行;合作研发的国产P波段大功率速调管顺利通过验收,此外,中子探测器、中子导管、中子极化器的研制也取得了突破,为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的成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高功率高梯度磁合金加载腔是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中必须突破的关键技术。李晓团队经过近10年预研,从基础材料和基本工艺着手,在国产高功率高梯度磁合金加载腔的研制上取得重大成果,其中磁环最关键的技术指标,比目前国际上公开报道的最高性能指标提高了30%。“作为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敢于挑战这个世界最前沿或是最先进的技术,同时要把自己的视野打开,更多地参与到国际最前沿的竞争里去。”李晓说。
聚才培才: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作为异地建设的大型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队伍。目前,建设团队的平均年龄为38周岁,并大力发展博士后队伍,累计储备青年后备人才100余人。一大批青年人才从工程建设“生力军”迅速成长为“主力军”,多个团队90%为40岁以下年轻骨干。
中国散裂中子源的主要领导团队,有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及其改造工程的丰富经验,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青年人的培养。通过一对一“老带新”的工作模式,着重提升年轻人的专业技能,并通过组织各种国内外讲座、出国学习及地方合作,拓宽青年人的视野。
正是在这种科学精神的传承下,中国散裂中子源不仅顺利完成了国家建设任务,还培养出一支出色的加速器和中子散射工程建设和应用研究队伍。
谱仪数据分析与软件系统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支中子数据分析专业团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整个团队都是由80后青年科研人员组成。在时间紧张、数据处理难度大的情况下,该团队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虚拟中子实验的道路。团队对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期谱仪进行了完整的仿真实验,在模拟数据基础上成功对谱仪的分析算法和流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这保证了装置第一次调试运行,就成功获得了满意的实验数据。在极其有限的束流测试时间内,他们最快地获得了准确可信的数据,其结果达到或优于预期,获得了高度评价。
谱仪研发与应用团队是一支以女性科研人员为主的团队,在工程建设和运行中,她们攻坚克难,勇攀科技高峰,坚持走关键技术国产化道路,成功研制了诸如控制中子束流的大型高精机-电-液-真空集成设备、工程版大面积闪烁体中子探测器、中子T0斩波器等国内首台套设备,攻克了谱仪建设过程中的诸多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为装置的长期稳定运行以及用户实验的顺利开展贡献了巾帼“她力量”,该团队也荣获2021年度广东省“巾帼文明岗”称号。
开拓进取:散裂青年争先创优
为增强中国散裂中子源青年职工的凝聚力,积极响应团中央创新文化建设的号召,加快推进青年职工文化建设,高能所东莞研究部党组织、工会、妇女小组、团组织先后成立,委员组成基本为35岁以下的青年人。
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设吸引了一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员的加入。中国散裂中子源目前共有科研人员近700人,其中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10人、中国科学院重大人才工程17人、省部级人才计划50人以上,大力建设战略领军人才、核心骨干人才和青年潜力人才的合理梯队,在国家级、省级课题中锤炼人才,超过80%的课题组由青年骨干担任负责人。
2013年-2014年度,中国散裂中子源加速器技术部荣获“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2019年,中国散裂中子源团队荣获“广东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荣誉称号;2020年,中国散裂中子源团队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2021年,东莞研究部团总支荣获“中国科学院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
中国散裂中子源2018年完成国家验收、投入运行以来,用户迅速增加,目前注册用户已超过6000人,机时供不应求。截至目前,已完成1500余项(含港澳台地区及国外100余项)用户实验课题,涵盖了能源、物理、材料、工程等多个前沿交叉和高科技研发领域,在航空航天关键部件应力检测、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结构、稀土磁性、新型高温超导、功能薄膜、高强合金、芯片单粒子效应等重点领域取得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
“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始终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在这个团队里,我深切感受到,一个人的青春,只有融入国家民族的事业中,才能焕发出璀璨光彩。”团队成员感慨道。
青春点亮梦想,奋斗谱写华章。中国散裂中子源团队将继续昂扬前进,发扬“团结、唯实、创新、奉献”的高能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