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 2020年
【中国科学报】对话诺奖得主:科学离不开国际合作
文章来源:高雅丽  2020-10-19
】 【】 【

  诺贝尔奖带来了哪些启示,诺贝尔奖获得者又有哪些最新认识,这几乎是每年诺奖揭晓时,公众都会关注的问题。   

  最近,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连续推出主题为“2020为什么我们这么关注诺奖”的中国科学家与往届诺贝尔奖得主线上系列对话直播活动,邀请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中国科学家参与对话。   

  中外科学家就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如何开展国际合作等诸多公众关注的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科学离不开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从未停止,尤其是在物理学领域,哪怕是在国际情况低迷的时候,也从来都没有停止。当下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更加需要,更不能够停止。” 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谢尔登·格拉肖表示。  谢尔登·格拉肖指出,即便在冷战时期,美国的科学家还是会拜访苏联科学家,苏联也会派遣科学家参与很多国际会议,双方配合开展科研项目。   

  

  上世纪的法国、丹麦、德国、波兰等国家,即便处于战争状态,也会联合开展合作。  

  1962年到1966年,谢尔登·格拉肖担任了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教授,他提出了新的粒子物理及中性粒子流的概念。  

  在他看来,中国科学家始终会和其他国家保持联系,任何国家都会开放大门。   

  事实上,在基础科研领域,国际合作不可或缺。  

  例如粒子物理实验需要大型加速器和大型的地下设备、设施,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独完成极大型设备的维护、安装和操作。  

  要支撑科学家长期深入研究,就必须实现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不仅对科学研究本身很重要,对整个人类、对世界的发展和对了解我们不同的民族也非常关键。不仅科学离不开国际合作,世界和平也需要国际合作作为支撑,我们需要真正建立一个充分合作的世界、和平的世界。”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表示。 

  陈和生指出,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让科学家的合作变得艰难,但艰难时刻终将过去,科研活动将很快恢复。 

  对抗疫情需共同携手 

  新冠肺炎疫情正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难题,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厄温·内尔在发言中强调,希望各个国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可以在信息分享方面更加慷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科研合作、才能真正了解新冠病毒本身的机理。  

  厄温·内尔发现并且确定了细胞膜上单个离子通道的电流,并向同行完全开放自身研究成果,对后来的研究者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他在对话中表示,科学家应该真正利用好局部和本地的资源、技术,同时将它们作用于全球、服务于全球,不管是企业之间还是研究者之间,既有竞争也一定要有合作。  

  他认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科学家必须通过合作了解更多的一些潜在方向,了解不同团队的科研成果和成就,同时可以更好地去合作,并由此探索更多的科研内容。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孙坚原呼吁,各国科学家要携手应对危机。  

  “就像奥林匹克有竞争,但所有的参赛队员其实都享受竞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能够变得更高、更快、更强——这也是科研的精神。通过科学的合作,我们能够了解彼此,能够分享彼此科研的成果,也能够使人类社会和科研界都更加强大。”孙坚原说。 

  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历程中,科学家们坚信,合作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一环。 

  孙坚原认为,现在人类社会有很多危机和问题,而合作正是解决这些问题和危机的最好的办法 

  推动科学为民服务 

  对于诺贝尔奖,更多人关注的是基础科学研究,但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在此次的对话活动中强调,在关注基础研究的同时,科学家也应该思考自己能为民众去做一些什么。  

  为此,应该打破学科、领域、国家之间的限定。  

  迈克尔·莱维特因其为复杂的化学系统发展了多尺度模型而获得2013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而他本身其实是一位生物物理学家。  

  他以自身经历呼吁更多学者跨学科、跨领域、跨国家合作,推动科学为民众服务。  

  目前,迈克尔·莱维特正全力投入新冠肺炎的数据分析和研究。 

  “我们现在是面临一场人类战争,一场全球战争,个人没有那么重要,解决问题很重要。”迈克尔·莱维特表示。 

  “现在最大的挑战是很多科学家不愿意去探讨新冠肺炎,总是说让专家去做吧,但是这是一个全世界的问题,非专家和一些别的产业、行业的科学家能提供更多的视角。” 迈克尔·莱维特说。  

  他建议应当建立更多像科学家网络或协会等组织,加强科学家之间的沟通,提高效率、互相学习,加快全球合作的步伐。 

  分析化学和化学生物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谭蔚泓也表示,许多未知的科学都在人体本身,从化学的角度来看,有更多人体的未知之解。 

  他鼓励化学工作者更好地利用工具,了解分子在人体内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分子抗击疾病。 


附件下载:

地址:北京市918信箱 邮编:100049 电话:86-10-88235008 Email:ihep@ihep.ac.cn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790号-1 文保网安备案号: 1104025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