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大庆
今年7月,耗资6.4亿元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通过了国家验收。花费巨资对一个大科学装置进行改造,国家能收获什么?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陈和生10月19日在该所召开的“工程参建单位庆功答谢会”说,除了将我国对撞机和谱仪技术推进到国际前沿,并获取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外,还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相关高技术领域的发展,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
提高了企业的产品质量
10月19日,在高能所会议室,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继生紧紧握住陈和生的手说:“谢谢高能所。”王继生的话不是随便说的。因为高能所使中信重工的技术水平“提高了一大截”。
中信重工加工的是对撞机改造工程中的谱仪主体机械结构。它很复杂,不仅个头大(11米×6.2米×6米),重量重(650吨),而且精度要求极高。“当初接这个活的时候,企业里就有许多技术人员不同意。他们认为完成的可能性只有30%。”
中信重工特别成立了一个项目攻关组。他们制订计划,严格操作流程,技术人员具体监督。零件的加工比较顺利。但没有想到,安装后没有达标。高能所的专家与企业技术人员一次次的检查,用先进的测量工具一次次的检验,严格每一道工序,又经过两次试验,终于将设备安装合格。王继生说,我们推广了这样的管理方法,企业的产品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企业还有意外收获。中信重工对大的加工件以前缺乏高精度测量工具,这很难保证产品质量。高能所到企业检测时,带去一种国外先进的激光测量仪。它能精准地测量出物体的三维尺寸。中信重工马上也引进了这种仪器,直接用于生产。
对企业的一次洗礼
为对撞机改造工程服务,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成飞集团)经过了一次洗礼。
成飞集团为高能所生产的是一个谱仪的漂移室室体。其端面板上需要打出直径3.2毫米的丝孔3万多个,均为细长孔,加工变形很难控制。且组装后的精度要求也极高,是国内首例高精度的加工产品。成飞集团数控加工厂厂长汤立民说:“我们生产的第一个漂移室不合格,报废了。我们总结了原因,又生产了两个,还是不合格。我们请了国内多名加工制造的专家来企业,他们都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干不了这个活。”
成飞把进口机床的制造商也请过来,外国人查来查去也找不到原因。成飞人便和高能所的人一起找原因。“我拿着测试报告看了两天,终于发现在多圈丝孔中有一圈是合格的。我们就开始找为什么这一圈是合格的。”汤立民似乎看到了一点光明。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最后找到了原因:是加工时热变形。以前加工的产品不大,机床、刀具一般不会有热变形。这次加工一开床子就是几个月,问题出现了。成飞人与高能所的人找到了机床、刀具随温度变化的规律,采取措施,终于完成了加工任务。成飞集团的加工水平提高了,管理水平提高了,产品质量上去了。
自主研制设备过八成
高能所副所长王贻芳说,我们与国内十几家加工企业一起完成了设备的生产安装。没有一家企业给我们生产时是顺顺利利的,都有不少困难。因为我们不是让企业做批量生产的东西,而是科学家设计的独一无二的东西。我们与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就要求企业必须成立攻关小组,以便共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据了解,在对撞机改造工程中,高能所自主研制的设备超过85%,并且都是在国内加工完成的。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相关高技术领域的发展。(本报北京10月20日电)
《科技日报》(2009-10-21 第01版:今日要闻)
科技网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09-10/21/content_116272.htm
科技日报数字版原文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81/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