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 2014年
【中国科学报】科技支撑发展 成就书写辉煌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丁佳  2014-06-05
】 【】 【

  “我承诺,今后将认真履行院士应尽义务,珍惜院士荣誉,倡导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提携后辈人才,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不断取得更多创新成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征程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2013年12月19日,在庄严肃穆的中科院学术会堂,53名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在院士承诺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从这一天开始,他们正式加入到1500余名中国院士的行列中。

  而这句朴实的誓言,也将伴随他们的一生,更将成为对他们历史使命的最好诠释。

  为科学 

  数年蛰伏 精益求精 

  中科院院士陈和生生得高大挺拔,可他却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阴暗狭窄的地下世界。在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脚下,一台日夜轰隆作响的庞大机器就是他心头的至爱。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如今几乎是中科院的一张“名片”,历届国家领导人视察中科院时,这里都是必经之地。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稳定运行、不断升级改造的20余年间,它不仅使中国的加速器、探测器技术实现了一次次跨越,还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开展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重要科学平台。

  2013年3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北京谱仪Ⅲ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了一个新的共振结构,极有可能是科学家长期寻找的介子分子态或四夸克态。当年年底,美国《物理》杂志将这一成果评选为2013年国际物理学领域重要成果之首。

  有人说陈和生很幸运,上世纪80年代回国工作后,他主持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的方案设计、可行性论证和一些预研工作,亲眼见证了中国第一台高能粒子加速器的成功。可他却说自己每天都处在无穷尽的矛盾和压力下,如履薄冰。“我们的队伍有限,经费有限,所以不能盲目,不能搞‘全面开花’,应选择符合国际前沿发展趋势、我国有一定优势,并且最好选址在我国领土上的项目进行优先支持。”

  无独有偶,在1000多公里外的安徽合肥,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潘建伟有着一个与陈和生类似的梦。对量子世界的痴迷让他废寝忘食。2012年,潘建伟团队利用自主发展的高亮度、高纯度量子纠缠源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八光子薛定谔猫态。随后,他们利用八光子纠缠,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拓扑量子纠错,取得了可扩展容错性量子计算的重大突破,这一系列成果均入选201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能在目前的基础上将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到极致,而这既对国家和民族有利,又能满足我自己的好奇心。”潘建伟说,“对我来说,这是最愉快的事情,也是我目前最大的心愿。”

  与其他科学家相比,中科院院士高福研究的领域与人们的生活更加密不可分。高福多年来“死磕”的对象,正是近两年来在民间频频引起轩然大波的流感病毒。继2013年5月1日、3日在《柳叶刀》和《科学》杂志上发表H7N9禽流感病毒溯源、H5N1禽流感跨种间传播机制的研究成果后,9月和10月,课题组研究人员又在H7N9亚型流感病毒两个重要囊膜蛋白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袁国勇这样评价高福的工作:“中科院高福课题组在对引发此次H7N9流感的病原研究方面作出了快速反应,在短时间内利用反向遗传和结构生物学手段回答了该亚型病毒跨种传播和耐药机制的问题,在H7N9亚型流感病毒重要囊膜蛋白的结构和特性研究方面做了重要而出色的工作。”

  捷报频传的背后,是高福数年如一日的专注与坚持。2004年高福从牛津大学回国后,开始在国内开展流感病毒研究,并组建起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10年里,实验室不但成长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对历次流感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也赢得了同行的尊重。

  5月22日,高福因在禽流感H5N1异种间传染机制、SARS、禽流感H7N9等新型病毒研究方面提出的新理论获得“2014年度第19届日经亚洲奖”的科学技术奖,成为获得该奖的第五个中国人。

  为祖国 

  摘星揽月 上天下海 

  在“蛟龙”号实验团队中,一位白发老人的身影显得尤为特殊。这位古稀老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徐芑南。

  作为我国深潜技术的开拓者和著名专家之一,徐芑南在20世纪60年代就主持与创建了中国最大深海模拟试验设备群和潜水器耐压壳稳性试验技术。40年后,年迈的徐芑南不顾家人反对,放弃了在国外享受天伦之乐,接受了“蛟龙”号总设计师的任命,再次踏上中国人探索大洋的征程。

  “以前我们没有经验做这么大潜深的载人潜水器,所以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自己。”徐芑南说,从2002年开始,由于资料方案欠缺,团队一边设计一边试验,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千锤百炼。

  10年后,2012年6月24日,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蛟龙”号成功下潜至7020米的海底。虽然未能亲临梦想中的深海,但人们很清楚,这位老人的梦想已攀上了新的高度。

  2013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顺利完成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徐芑南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可他却说自己还不想退休:“我还要为‘蛟龙’号实现业务化应用继续做点事儿。”

  同样梦想着一片深蓝,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的梦想却是浩瀚无际的太空。作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还有一个更为大众所熟知的名字——“嫦娥之父”。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经过数天飞行,14日,嫦娥三号成功在月球表面实施软着陆。

  此时此刻,欧阳自远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了地,中国人研制的飞行器首次在另外一个天体上着陆,这对他来说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考验。

  在这次任务中,中科院承担了地面应用、有效载荷和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等任务;配套研制的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测距敏感器和着陆器缓冲拉伸杆,保障了探测器安全软着陆;研制的全景相机、地形地貌相机顺利实现两器互拍,为工程圆满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科学载荷将协助嫦娥三号对月球进行局部的精细探测。欧阳自远期待着,嫦娥三号能够满载而归,实现国人的千年追月梦。

  2013年11月,辽宁号航空母舰从青岛出发,赴中国南海开展为期47天的海上综合演练。其间,中国海军以辽宁号航空母舰为主,编组了大型远洋航空母舰战斗群,战斗群编列近20艘各类舰艇。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除美国海军外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单国海上兵力集结演练,标志着辽宁号航空母舰开始具备海上编队战斗群能力。

  辽宁舰在很大程度上提振了国人士气,但鲜有人知道,为了中国第一艘航母,中国工程院院士、辽宁舰总设计师朱英富已蛰伏了很多年。

  朱英富长期从事舰船工程科研工作,在全舰综合集成、隐身性和舰机适配性等领域均有较深的造诣,为我国水面战斗舰艇系列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工程型号总设计师,他成功主持研制了出口型导弹护卫舰和第三代驱逐舰,实现了舰船技术跨越发展,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他带领团队,为中国国产航母的研制摸索出一条宝贵的道路。

  虽然外界赞誉无数,但朱英富仍然保持着一贯的低调,以至于在网络上,人们将这位舰船工程专家尊称为“隐身的舰船大师”。

  为百姓 

  踏破铁鞋 鞠躬尽瘁 

  中科院院士李振声对小麦的一片“痴心”,几乎无人不知。谁到他家里坐一会,他都会拿出自己的研究,给别人讲上一讲。

  “中国人能养活自己!”抱着这样的信念,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李振声等老一辈科学家就在黄河下游盐渍土区开展治理工作,近年又在环渤海地区开展研究,通过土壤改良措施、微咸水灌溉技术、耐盐小麦新品种种植等手段,为“渤海粮仓”的作物增产提供技术保证。

  2013年,中科院联合科技部及鲁、冀、辽、津4省市,启动实施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针对环渤海低平原4000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万亩盐碱荒地存在的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瘠薄、盐碱制约粮食生产等问题,重点突破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在当地建立粮食增产示范区,以实现到2020年增粮100亿斤的目标。

  “中科院就是要率先啃‘硬骨头’。别人关注明天的问题,中科院就要去关注后天的问题,要始终超前一步,发挥引领作用,这样中国的粮食生产才能一直可持续地增长下去。”作为一名在农村一线“泡”了几十年的科学家,80多岁高龄的李振声感到自己依旧充满干劲。

  2013年4月20日上午8时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龙门山脉再次震动世界。地震发生后,中科院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白春礼第一时间发出指示:“国家有难,中科院义不容辞。”

  随即,中科院四川芦山抗震救灾应急预案全面启动。9时30分,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60名工作人员进入地震灾害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工作岗位。9时50分,遥感飞机B-4101携带光学传感器从绵阳机场起飞,开始执行第一次芦山地震灾情遥感监测任务。

  一天之内,这架27年役龄的飞机两起两落,在空中“巡视”8个多小时,获得了第一批高分辨率航空遥感数据,为抢险救援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

  在中科院院士、遥感地球所所长郭华东的带领下,这些年来,遥感地球所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从汶川地震至今,研究所的高速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提高了3~5倍。他们还设立了灾害研究室,突发情况出现时,举全所几百人之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以后再有灾害发生,我们就能更迅速地将数据上报有关部门,供政府作出更加科学的决策。”

  “我们一直秉承这样的理念,国家利益延伸到哪儿,我们的空间服务保障体系就要建设到哪儿。”郭华东说。

  是的,国家利益延伸到哪儿,中国院士的足迹就印刻在哪儿。两年来,在一系列重大工程中,两院院士勇挑重担,开拓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一系列原始创新成果,为创新驱动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中科院主持或牵头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科技任务。其中,“973”项目58项、占全国32%,“863”课题113项、占全国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600多项、占全国12%,重点项目125项、占全国21%。2013年,中科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7项、占全国31.5%,技术发明奖12项、科技进步奖8项,院所投资企业预计实现营业收入2747亿元,净利润49亿元。

  而这其中,院士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为科学精益求精,为祖国摘星揽月,为人民鞠躬尽瘁。历史已为他们树立了一座丰碑,而他们还将用自己的行动,书写更多的辉煌!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2014-06-05 第1版 要闻, )


附件下载:

地址:北京市918信箱 邮编:100049 电话:86-10-88235008 Email:ihep@ihep.ac.cn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790号-1 文保网安备案号: 1104025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