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环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研部门 > 计算中心 > 中心概况 > 计算环境
计算环境

  高能所计算中心成立于1974年,第一台计算机是当时国内最大的48位国产DJS-8(320)计算机。1984年开始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ijing Electron-Positron Collider, BEPC)和北京谱仪(Beijing Spectrum),计算中心在国内率先引进了当时国际先进的DEC VAX-11/780计算机,并在随后的几年连续进口了5台更为先进的DEC VAX计算机并组成了计算机集群。北京谱仪于1994年升级为BESII,计算技术也从大型机(mainframe)发展到RISC工作站机群系统,计算中心也应计算技术的变化,先后购买了12台HP工作站,组成了BESII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环境。90年代后期,由于PC机和百兆/千兆以太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开放源码的Linux操作系统出现,并在互联网技术的催生下,发展速度异常迅猛,很快进入实用阶段。计算中心于1998年开始研究和建设PC Farm,从每一个实验一个PC Farm到逐渐整合,形成了一个中心的计算环境。

  目前本中心的计算集群是国内最大的高能物理数据平台,包括登录集群、计算集群、监控报警系统、作业调度系统、分布式文件系统集群、磁带管理系统、备份系统等核心组件,全部是在开源软件和二次开发的基础上建设和实现。现在系统包括20000 个 X86 架构CPU核,100张NVidia GPU V100卡, 80GB/s访问带宽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服务于集群计算的20PB的全局共享磁盘存储,服务于数据长期保存的20PB的磁带存储空间,年完成作业量超过4000万个,平均计算时间超过9800万小时,系统资源使用率达90%以上。除了面向高能物理的高吞吐率(HTC)数据密集型计算模式以外,系统还可以支持以格点QCD,分波分析,加速器模拟为代表的高性能计算(HPC),以及AI模型训练,内存计算,志愿计算等多种计算和应用模式。为了便于国际的合作和资源的共享,高能所计算中心还是一个WLGC(Wide LHC Computing Grid)的二级站点。中心数据处理平台支持北京正负对撞机实验产生的数据,中日(China-Japan)和中意(China-Italy)宇宙线实验,中美(China-U.S)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以及位于瑞士日内瓦CERN的大型强子实验等的数据处理与分析。中心还为山东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高能物理研究机构提供远程运维服务。未来中心将通过分级作业调度、数据联盟、边缘计算等技术,将这些分布式的计算资源整合成一个统一的高能物理计算平台,将计算服务覆盖到整个中国高能物理研究领域,提高领域整体的资源利用水平和管理水平。同时,我们还将根据高能所的战略规划,把服务拓展到射线科学计算、空间天文数据处理等新兴的大科学计算领域,把计算中心建设成为一个多学科共享的支持多样化科学应用的数据处理平台。

地址:北京市918信箱 邮编:100049 电话:86-10-88235008 Email:ihep@ihep.ac.cn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790号-1 文保网安备案号: 1104025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