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 2012年
【科技日报】近访杨振宁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左朝胜  2012-05-02
】 【】 【

  原文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81/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2-04/15/content_150930.htm?div=-1

  

  

  杨振宁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 曾鹏举摄  

  

  东莞理工学院领导向名誉校长杨振宁博士汇报学校工作。

  编者按 世界科技史上第一个国家实验室是如何诞生的?国家实验室推动科技发展的作用何在?国家实验室与大学教育培养人才有什么关系?世界第一个国家实验室的亲历者与见证人、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采访。杨振宁精辟地阐述了我国“散裂中子源国家实验室”对于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并就与之紧邻的东莞理工学院如何利用国家实验室发挥互补作用,对东莞理工学院既参与大科学项目的建设,又提升学科教育水平培养高端人才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相约清华园

  记者通过杨振宁兼任名誉校长的东莞理工学院,与旅居清华大学的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约好,在迎春花开放的春三月里,登门拜访。

  清华大学一幢红砖大楼门前,我们按响了门铃。与记者同行的还有东莞理工学院的校长杨晓西、秘书曾鹏举。通过对讲门铃我们说明与杨振宁有约,门锁轻微地“咔嗒”一声自动解锁。

  在二楼静悄悄的走廊里,每一扇门前都贴着一块姓名牌,有的还附有一张黑白的小照。在这些熟悉的科学家姓名中间穿行,景仰之心油然而起。走到尽头的一间,左手门边一块巴掌大小的铜牌上铭刻着“杨振宁”。门内有个过道般的小办公室,一位秘书模样的女士,见我们到来起身微笑说:“在里面呢,你们请进。”

  年届九十,古人称为“鲐背之年”的杨振宁,正在写字台一侧的电脑前忙碌,他回过头来对我们说:“请等一分钟,马上就弄好了。”一分钟之后,杨振宁起身迎向我们,逐一握手时,眼睛炯然有神,平易而专注地和我们对视,没有丝毫的漠视与敷衍。

  杨振宁让记者和他并坐一起,拿起我们之前发给他的采访提纲,我惊讶地问:“您看得清这上面的小字吗?”他说:“没问题呀,我可以不戴眼镜看报纸。”望着他清澈有神的眼睛,我实在无法想象什么是“鲐背之年”。

  交流几句,我说:“您的话中还可以听出安徽口音。”杨振宁说:“我小时候在安徽生活了6年,父母都是说安徽话的。”接着,他看着我说:“也能听出你话里的安徽尾音。”杨振宁游学大洋彼岸,离开故乡已经80多年了,牙牙学语时的故乡音调居然念叨了一生,似乎就一直居于家乡邻里。我对杨振宁说:“我在合肥生活时,家与合肥一中一墙相隔。”他用明亮的目光亲切地看着我,没有言语。合肥一中正是70多年前杨振宁就读中学时的母校。

  世界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和一所分校

  得知记者想了解“散裂中子源国家实验室”在东莞市建设的意义,以及与紧邻旁边的东莞理工学院将会产生何等关系,杨振宁一开始就为我们口述的一段历史。

  4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作为战胜国的美国经济形势领先世界,身披殊荣的罗斯福总统,此刻已经心力憔悴。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他明白还需要为美国的科学发展再做点什么。于是,就在他身患沉疴不久于人世之际,写了一封信给一个叫做布什的科学家。总统对他说,“你给我写一个报告,对于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美国应该怎么样展开。”随后,这个布什聚集了一些科学家、工程人才,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写了个非常有价值的报告。报告里的一点提到要设立大的国家实验室。

  于是,在国家政府的直接关心与过问下,40年代底50年代初,美国设立了一个大的国家实验室,在纽约市东边的长岛,叫做布鲁克海文实验室。

  这个实验室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在这里,全世界第一个大的加速器成功了。紧接着,美国又建造了好几个国家实验室。后来,欧洲也造了,日本也有了……从此,美国引领着全球科学界又步入了一个崭新的科学发展时代。

  杨振宁告诉我们,50年代底60年代初,纽约州就决定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附近设立了纽约州大学的一所分校。因为那个地方叫石溪,所以叫石溪分校。杨振宁就在那所学校里连续工作了33年,至今,石溪分校里还有杨振宁的办公室,还有“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

  “散裂中子源”的科学命题

  五十多年之后,中国东南沿海有个叫做东莞的地方,也建立了一个大的国家实验室——散裂中子源实验室。距离这个大科学项目几公里的地方,也有一所名叫“东莞理工学院”的大学。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

  “还是谈谈散裂中子源吧。”杨振宁先是谈起了散裂中子源的科学命题:中子源制造出来的是一束中子。中子在近代科学研究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所以,前些年美国造了一个很大的中子源。后来,欧洲、日本都建立了中子源。中子源对于物质的结构,对于生物方面的研究,都是必有的重要工具。我们知道平常要看一个极小东西,是用显微镜。可是,要看原子和分子的结构呢?举个例子,血里头有一种分子叫血红素,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血红素,把氧气从空气里吸取进去,输送到身体里的各个细胞里,需要氧气的地方。第一步对血红素分子结构的了解,在20世纪50年代用了X光散射的技术研究出来了,就等于用了X光的显微镜。1962年,两个科学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可是对于血红素的全部结构,用这个X光显微镜看不出来。为什么呢?因为血红素是一个很大的分子,里头有很多元素,比如说氢、氮、氧。氢的原子比较小,氧、氮的分子比较大。用X光的显微镜,看不到那个小的,只能看到那些比较大的,所以要把整个血红素的分子结构完全弄懂的话,要换一个方法。什么方法呢?就是中子的散射,所以说中子可以补X光散射之不足,这就是中子源之所以重要的道理。

  用中子源所做的散射,可以看见用X光看不到的东西。那么,凡是要研究生物学、地质学、化学等,它们的分子的结构,最后必须又要用到X光,又要用中子源,所以说这个中子源是对于整个原子、分子科学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包括了生物学、材料学等。要知道材料的结构,就要用中子源。所以中子源做好以后,将来会有几百个生物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的实验队伍去做试验,还有工业界的工程技术人物,因为工业界更需要知道材料最小的结构,所以说中子源是一个基本的设施。

  科技日报:这个散裂中子源在东莞,也有些放射性的东西,它会不会对周边产生不好的影响,有没这个可能?

  杨振宁:散裂中子源的安全问题,要比大亚湾核电站的问题小很多。当然你必须要注意,这个中子源就像一束光一样,你必须要把它挡住。如果不挡住,它走出去,可能会发生一些问题。不过它可以影响的范围比较小,就只是一束光。它比较局部,容易控制,比较容易处理,跟核能发电所能出的问题完全是不一样的。核能发电,它体积大,能量大,热量大,所以问题要大得多。

  来了一个海啸,中子源有没有问题?没有,因为海啸来了以后,中子就没有了。不像发电厂反应堆里还有很多放射性的元素。

  大科学项目的创新凝聚力

  当记者问到国家实验室将会对大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产生何等作用时,杨振宁又以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室为例,用历史事实进行说明。他说,其实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周围都是农田,为什么要在农田里设立一个大学呢?就是要实现大学跟实验室的互补关系。

  杨振宁进一步解释,一个国家实验室,有几十个、几百个工作人员,从美国各个地方来做研究工作,所以它自己也必须要有一个科研的队伍,有一组人来调管、控制装置,这组人就是国家实验室里头自己的科研的队伍。可是,国家实验室不能招研究生(直到现在也没有研究生),旁边来了一个大学的话,这个问题就变得可解决了,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就可以源源不断地接收大学的研究生。我后来搬到石溪去了,对石溪跟布鲁克海文实验室之间的关系很清楚。大学里头的教授也要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设备研究与教学,这对于大学教授也有好处。我在石溪大学有很多同事是做实验的,他们就要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机器。比如物理系有一位教授经常要到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去做实验,跟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关系密切了,后来布鲁克海文实验室有些委员会,有些计划,都要请他去主持,可是他始终是石溪的教授。所以石溪与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关系密切,是互补性的。

  科技日报:您刚才讲了一句话,说美国这第一个国家实验室,最后的控制权几乎都到了大学?

  杨振宁: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刚刚我讲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政府觉得要设立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就是布鲁克海文实验室。挑来挑去,结果决定在长岛,在布鲁克海文镇。在美国,一个机构就得有一个法律上负责的人,这个实验室谁是法人,谁来负责任呢?所以就成立了一个“联合大学委员会”,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属于这个联合大学委员会。实验室的主任就是由这个联合大学委员会聘任的。

  联合大学委员会当时是由美国东岸六七个大学合在一起建立的,普林斯顿、哥伦比亚、洛戈斯、耶鲁、哈佛……。美国那时还没有一个国家实验室,西岸有个物理研究在30年代就做得很成功的大学叫做伯克利。可它那个时候不是一个国家实验室,只是个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刚打完的时候,全世界都要发展物理,美国政府一看,西岸有个伯克利大学的实验室。而最重要最有名的大学都集中在东岸,可是他们每个都太小,没有一个大的实验室。于是美国政府说:你们联合起来组织一个联合大学委员会,然后由这个委员会设立一个国家实验室。美国政府拨钱给这个委员会,然后这个委员会拨给实验室。这个模式运转了很多年,很成功,后来又如法炮制,成立了几个别的国家实验室。

  深谋远虑的战略“投资”

  中国东南海岸的东莞市在改革开放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近年来开始关注一些科学大项目。散裂中子源落户东莞就是一个例子,而把东莞唯一的一所大学东莞理工学院,打造成与散裂中子源国家实验室相匹配与互补的研究型大学,也正成为东莞发展科技与经济的题中之义。

  杨振宁:争取到散裂中子源国家实验室。从长远看,东莞是做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远程投资。中子源一旦造成以后,就会有来自全中国各个不同的领域的人,川流不息的来做研究工作,中子源将来其实主要是为工业服务,当然也服务于科学研究,不过比重更多的是为工业服务。所以这对于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当地的经济形势都会有不可小视的作用。

  科技日报:是的,东莞有钱,但东莞更有眼力。通过散裂中子源落户在东莞,再加上东莞又是世界性工业制造中心,现在也逐渐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工业体系,开始辐射珠三角,甚至辐射整个中国。杨教授,您是东莞理工学院的名誉校长,在这个大背景下,东莞理工的发展和需要得到哪些国家的支持?您能给一些意见吗?

  杨振宁:我觉得是这样,中子源过三几年后就运转了。运转了以后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周围科技发展的气息越来越清楚,到那个时候,我想就会有一个社会上的舆论,要求在中子源不远的地方建一个跟科学研究有密切关系的研究所,或者是一所大学。那个时候你们是占有优势的。可是,你们要意识到,一定有别的人要来抢。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你们自己得想一想,我只是做一个长远的猜测。

  同来的东莞理工学院校长杨晓西向杨振宁汇报,东莞理工学院现在努力做多点产学研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现在东莞理工学院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合作有三个联合实验室,大亚湾核电站的中微子的项目东莞理工学院也有人参加了,而且有国家项目支撑,在东莞理工学院也有高水平的实验室,请杨博士有机会去看看。

  谈到大亚湾的核电站,杨振宁又想到了更多的事情。他说,大亚湾离中子源的距离也不远,只有几十公里。大亚湾除了自己发电,还有一个中微子的科学试验。这个试验研究人员最近写了一篇文章,相当好。它是一个世界性的合作,清华也有几个人参加了。这个试验既然成功了,它将继续下去,还会有别的试验,会增加东莞附近学研空气。

  四月,是东莞理工学院建校20周年,该校的周致纳书记、杨晓西校长盛情邀请名誉校长杨振宁到东莞参加校庆并发表演讲,杨振宁欣然应允。

  (科技日报,2012年04月15日,01版)


附件下载:

地址:北京市918信箱 邮编:100049 电话:86-10-88235008 Email:ihep@ihep.ac.cn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790号-1 文保网安备案号: 1104025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