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 2014年
【中国科学报】诺奖得主恩格勒:上帝粒子不是粒子物理的终结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丁佳  2014-06-17
】 【】 【

  提起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人们或许会感到陌生。但说起在过去一年里名声大噪的“上帝粒子”,很多人会恍然大悟。2013年10月8日,比利时物理学家恩格勒与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奖励他们对“上帝粒子”作出的重要预言。

  近日,中国物理学界迎来了这位重量级人物——恩格勒来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研究所师生面对面,分享对物理学的见解。

  “对从事物理工作的研究者来说,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直觉、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好奇心。”

  恩格勒本人就是这样。1964年,恩格勒和自己的挚友、物理学家罗伯特·布劳特(Robert Brout)完成了一篇题为《破缺的对称性与规范矢量介子的质量》的论文并将其投稿到《物理评论快报》。在这篇大胆的论文中,他们提出了一种通过对称性自发破缺而使规范粒子获得质量的机制,也就是后来的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玻色子理论。

  无独有偶,一个月后,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希格斯也独立提出了希格斯机制理论,认为整个标准模型的完成需要存在一种粒子。这种粒子源于一种看不见却充斥整个空间的场。离开这个场,一切将不复存在,因为正是借助于与该场之间的相互作用,粒子才获得了质量。

  后来,这种理论中的粒子被人们命名为“希格斯粒子”,也就是为公众所熟知的“上帝粒子”。然而恩格勒本人对“希格斯粒子”的命名并不介意,他幽默地说,自己“可不想把一生的时间都浪费在这个问题上”。

  近半个世纪后,2012年7月4日,欧洲核子中心宣布他们的实验证实了希格斯粒子的存在,这种特殊粒子的自旋为零,是物质的质量之源。

  恩格勒坦言,当欧洲核子中心宣布发现希格斯粒子后,他和很多人一样认为自己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2013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当天,他一边在家里等电话,一边观看网上直播。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在决定获奖人后一小时公布结果,而直到结果宣布的前5分钟,他才接到了电话通知。

  “发现希格斯粒子本身标志着粒子物理领域的巨大进展。但我认为希格斯粒子的发现不是粒子物理的终结,而是新物理的开端。”恩格勒说,“目前的实验还无法告诉我们背后的新物理是什么,真实世界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简单。”

《中国科学报》 (2014-06-17 第2版 国际)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6/296851.shtm

附件下载:

地址:北京市918信箱 邮编:100049 电话:86-10-88235008 Email:ihep@ihep.ac.cn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790号-1 文保网安备案号: 1104025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