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光衍射站的发展历史
1984年3月提出X光衍射实验站扩充设计。
1986年6月提出X光衍射实验站总体设计方案。
1986年7月开始4B9前端区设计,年底完成全套图纸。
1987年初选定中科院沈阳科学仪器厂加工,3月签订协议与合同。
1987年7月确定多维运动平台技术要求,委托中科院半导体所负责机械设计、加工。电机驱动和计算机控制由本组负责配套。
1987年9月完成前端区一期部件加工,10月完成安装,真空指标优于8×10-10Torr。
1987年12月,在工艺厅对4B9A光束线真空系统进行预安装。
1988年3月,在12号厅开始安装4B9A光束线,真空度达5×10-9Torr。
1988年5月开始国外订货。
1988年7月10日在前端区可观察到同步辐射光。
1988年9月完成4B9A前端区二期加工,1989年1月完成安装,真空度达到7×10-11Torr。
1988年9月安装PDP11/53计算机,编写CAMAC驱动程序,调试CAMAC系统。
1989年2月CAMAC驱动软件和POWDER实验数据获取软件投入正常运行。
1989年3月验收安装Nonius回摆相机。
1989年4月3日4B9A光束线首次引出同步辐射光,从4B9A-VUV分支束线通过蓝宝石窗口得到聚焦的真空紫外光(1500 ?-60000?),如图1所示。
1989年4月,T机构超高真空双晶单色器装入光束线(图2)。
1989年5月验收安装Huber六圆衍射仪(图3),安装多维运动平台电控系统。
1989年4-6月用正比计数器和ND76多道分析器测量了同步辐射光束线4B9前端区白光能谱分布。
1989年9月安装Hutch,用激光测量仪测量运动平台的精度,计算机在线联调六圆衍射仪和运动平台。
1989年10月开始调试晶体结构测量程序。
1990年3月12日首次在衍射站Hutch内样品位置调出聚焦单色X光。在中科院物理所的协助下,利用Xe的L吸收边和Ti的K吸收边对T机构单色器进行了能量标定,获得采用Si(111)晶体的能量分辨率好于3×10-3。
1990年3月31日X光衍射站开始首次同步辐射光实验,测量GaAs(400)的衍射(图4)。
1994年3月超环面镜镀Pt, 3月28日安装。
1994年12月开发出DAFS实验功能(图5)。
1996年1月-5月单色器改造,加Cu管道热,在X光机上调试双晶平行。
1996年5月15日双晶单色器安装到束线上。
1997年4月7日4B9A束线调光,无单色光,单色器安装时已失谐。
1997年4月拆除单色器,在X光机上重新调谐后用502胶固定。
1997年4月19日单色器再次安装到束线上。
1999年9月单色器效率降低,6日拆除单色器,重新调试双晶平行,拆下单色器后发现上次涂抹的液态InGa扩散到晶面上影响效率。
1999年9月6日-1999年9月16日双晶单色器清洗调谐安装就位.
1999年10月小角散射站运行几天后,10月24日晚因用户操作失误将双晶单色器的PZT压电陶瓷炸裂.拆除单色器,重新订购压电陶瓷。
2000年3月6日-3月23日双晶单色器调谐组装安装就位。
2000年8月衍射站控制采谱系统由原来的PDP计算机Fortran系统改为Windos的C++系统. 由物理所罗光明和高能所吴忠华完成。
2001年10月小角站运行过半,单色器工作不正常,由衍射站吴忠华等在线打开单色器箱体将单色器修好。
2001年开始4B9A光束线单色器的改造,新做单色器(图6),12月部分加工部件到货。
2002年1月-3月单色器离线调试完成。
2002年3月束线微调,新单色器安装到束线上。
2002年4月27日-6月10日利用兼用光和专用光模式继续在线调试双晶单色器的固定出口变化,直至小于100mm。
2002年6月对改造后的单色器及束线进行性能测试(图7)。
2002年6月根据新单色器由肖向辉该写原控制与采谱软件。
2003年由付永利重写4B9A线站的控制与采谱软件(图8)。
2003年10月23日单色器改造通过验收测试报告(图9)。
2003年开发成像板弧形离线探测器(图10)。
2003年研制了一个8路电机控制机箱(图11)。
2003年5月7日提出BEPCII-4B9A束线改进计划及经费预算。
2003年8月13日提出BEPCII-4B9A束线改造申请报告及BEPCII-4B9A束线物理设计报告。
2003年10月31日提出BEPCII-4B9A束线改造报告。
2004年2月9日提出BEPCII-4B9A 束线改造CPM计划。
2004年4月29日提出第一版BEPCII-4B9A束线初步设计报告。
2004年研制了一个六圆衍射仪准直部件(图12)。
2004年研制了一个用于XRD,SAXS和XAFS的加热炉(图13)。
2004年开始4B9A光束线整体改造,增加准直镜(图14)。
2004年国外加工定货。
2005年国内加工订货。
2005年12月27日完善第七版BEPCII-4B9A束线初步设计报告。
2006年2月4B9A旧束线全部拆除,安装新FOE-Hutch和实验Hutch。
2006年8-9月准直镜,单色器,聚焦镜离线安装。
2006年10-11月准直镜,聚焦镜安装就位, 性能测试。
2006年11-12月4B9A新束线全线安装,部件性能测试。
2007年1月4B9A光束线在线调试。
2007年6月4B9A束线与实验站全线优化。
2007年6月24日-7月30日专用光对用户开放。
2007年在4B9A光束线上开展XRD,EXAFS,SAXS等多种实验,发展成为一个多功能实验站(图15)。
小角X光衍射站的发展历史
与X光衍射站共享4B9A光束线。
1987年初基本完成X光小角散射实验站的总体设计。
1989年3月开始小角散射实验站的机械设计。
1989年10月由中科院科学仪器厂加工制造。
1989年11月由测绘研究所附属工厂加工制造支架部分。
1990年3月加工完成并安装。
1987年8月开始进行多丝室的预研工作。
1989年上半年完成多丝室的性能测试,并设计新的多丝室。
1989年11月完成多丝室的机械加工。
1989年12月完成拉丝工作。
1990年初进行多丝室性能测试。
1991年X光小角散射站开始试运行。
1998年探测器更新为Fuji-BAS-2500离线成像板(图16)。
2004年进行小角X光散射光束线与实验站调研。
2004年8月提出小角散射平台的建议。
2004年9-12月对小角散射束线和实验站参数进行计算。
2004年12月提出小角散射束线(1W2A)的初步设计报告。
2005年3月至5月提出小角散射实验站(1W2A)的物理设计和初步设计报告。
2005年4B9A小角散射站探测器更新为MAR345在线成像板(图17)。
2005年11月申请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维修改造项目,购买探测器。
2006年小角散射探测器调研,探测器国外订货。
2006年底小角实验站设计。
2006年11月1W2A束线三角弯晶单色器和超环面聚焦镜安装就位.
2007年初签订实验站设备加工合同。
2007年6月加工设备到货,安装并调试。
2007年6月-7月4日小角散射站在线调试。
2007年新建小角X光散射站(图18), 位于1W2A光束线上,探测器更新为MAR165CCD探测器(图19)。
2007年7月4日对用户开放;第一个用户是长春应化所的蒋世春,从事高分子等温升温动力学小角衍射研究;典型实验(图20)。
图2. 原4B9A光束线T机构超高真空双晶单色器
图3. 衍射站Huber六圆衍射仪
图4. 衍射站首次同步辐射光实验-GaAs(400)的衍射
图5. 在衍射站首次探索DAFS实验
图6. 4B9A光束线新单色器
图7. 4B9A光束线光斑强度分布
图8. 4B9A线站的控制与采谱软件.
图9. 单色器改造验收测试报告.
图10. 成像板弧形离线探测器
图11. 八路电机控制机箱
图12. 六圆衍射仪准直部件.
图13. 用于XRD,SAXS和XAFS的加热炉.
图14. 4B9A光束线整体改造,增加准直镜
图15. 4B9A光束线上开展多种实验.
图16. Fuji-BAS-2500离线成像板探测器.
图17. MAR345在线成像板探测器.
图18. 新建小角X光散射站.
图19. MAR CCD 165探测器.
图20. 小角X射线散射站(1W2A)的典型实验。